农学院简介
农学院现有农学、园艺、园林(分景观设计、城市绿化2个培养方向)、植物保护、种子科学与工程、智慧农业、农业资源与环境、应用生物科学8个本科专业以及现代农业技术、种子生产与经营2个专科专业,其中农学、园艺两个专业被评为省一流专业,园艺专业获评省特色高水平专业。学院现有职工99人、专任教师87人,其中教授12人、副教授23人、其他高级职称6人,硕士生导师17人;拥有博(硕)士学位教师95人,其中博士47人、在读博士4人。具有海外留学、研修背景6人,国内访问学者8人,具有行业企业背景11人,双师型教师66人。拥有省享受政府津贴专家3人、省拔尖创新人才2人、省留学归国科技创新人才1人、省科协托举工程青年人才1人、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1人,2022年第一二季度“吉林好人”称号1人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2人、市“十杰百优”青年4人。学院现有在校生1239人。 在团队、平台及基地建设方面,学院现有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(作物遗传育种)、吉林省教育厅工程研究中心1个、吉林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、吉林省优势特色高水平B类学科1个(作物学)、吉林省重点实验室1个。学院建有植物生理实验室、园林设计实验室、分子育种实验室、植物病理实验室、作物营养与环境实验室33个,总面积16.8公顷的实习农场和实习园艺场,拥有掺混肥、有机肥及秸秆制炭生产线1条,水旱田长期定位隔离微区2组、食药用菌中试生产线1条,海南南繁基地1.8公顷,校外产学研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32个,现有各类仪器设备及现代农机1600台(套),总造价3000余万元。 在教育教学及质量工程方面,获评省级线下一流课程1门、省级精品课1门、省级优秀课程4门、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、校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、校级优秀网络课程2门,校级品牌专业1个、校级金课1门、优秀课7门,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2项。立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项课题1项,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专项子课题4项,省级教研课题82项,校级教研及教改课题40项、无纸化考试课程2项。 在育人模式方面,我院于2015年率先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事会,通过8年深耕,从成立之初49家企业,到目前的135家,已形成成熟、双赢的校企深度融合“三进三出”(企业专家、产品、文化进校园;学校教师、学生、成果出校园)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。在该模式下,通过将企业中试产品在校内农场试验田由专业导师与学生统一试验、统一调查、统一管理的形式,学生可在校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研发;通过行业内专家精准提供行业岗位能力要求,确定专业岗位能力、专业能力、核心能力,构建“一导四进”科研创新实践体系,最终探索出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基于岗位能力的“知识、素质、能力”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,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,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3.12%,考研率增加至23.8%。 在党建及学团工作方面,学院党总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认真落实学校党委对党的建设工作部署要求,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,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,科学设置党支部,将支部建立在学科上、专业上、平台上。学院党总支获评吉林省教育工委先进党组织,获评校优秀党务工作者2人、优秀党员5人、先进党支部1个、“巾帼建功”先进个人2人。先后获得吉林市“五四红旗团委”、省级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先进团队、共青团中央授予的“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”、学生党支部更是荣获“国家样板支部”,涌现出吉林省优秀大学生、省大学生创业之星、吉林市十佳大学生、十佳学生干部等优秀学生。先后涌现出“小怪兽”蕃茄创业团队、“星月”葡萄创业团队和“顶呱呱”黄瓜创业团队,并在近三年荣获国家级各类奖项56项,省级奖励329项。 在科学研究及助力乡村振兴方面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课题5项,主持吉林省科技厅、发改委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,累计到位科研经费3166.65万元;自主培育、审定玉米新品种10个、水稻新品种2个、大豆新品种3个、西瓜新品种2个、李子新品种3个、葡萄新品种1个、食用菌新品种4个、观赏牡丹新品种1个,其中作物新品种成果转化5个,累计推广创造经济效益达3.3亿元;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、三等奖8项;累计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,其中SCI检索论文56篇(中国科学院三区及以上12篇)、重要及核心期刊81篇;授权发明专利7项、实用新型专利45项、软件著作权11项,出版专著5部。 学院现有吉林省科技特派员42人,校外博士(专家)工作站4个,构建出学科引领校企、校村、校社三种助力乡村振兴模式。在助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,在服务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,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发展要求,根据地方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学科、人才优势和特色,通过组织、科技、教育、产业等帮扶方式,深化校企合作、校地合作,推进产教融合,激发高校人才培养、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,提升定点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,不断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,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。 学院全体教师将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,潜心教学、勇担育人使命,做接地气的科研,全力培育乡村振兴人才,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! (2023年10月更新)